<span id="pxpdj"><ol id="pxpdj"><track id="pxpdj"></track></ol></span>
      
      <span id="pxpdj"></span>

        <b id="pxpdj"><sub id="pxpdj"></sub></b>
          <p id="pxpdj"></p>

              <i id="pxpdj"></i>
              云南
              登錄 登錄 注冊 注冊

              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400-023-1785

              在線咨詢

              微信咨詢

              微信掃碼咨詢

              微博關(guān)注

              在線客服

              頂部

              切換欄目
              選擇分類
              升本政策
              考試科目
              考試大綱
              招生簡章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招生計劃
              專業(yè)對照
              招生院校
              歷年試題
              分數(shù)線
              成績查詢
              報考流程
              升本培訓
              選擇地區(qū)
              重慶專升本
              云南專升本
              貴州專升本
              四川專升本
              山東專升本
              湖北專升本
              河南專升本
              陜西專升本
              浙江專升本
              山西專升本
              安徽專升本
              河北專升本
              甘肅專升本
              江西專升本
              新疆專升本
              湖南專升本
              遼寧專升本
              海南專升本
              天津?qū)I?/div>
              寧夏專升本
              內(nèi)蒙古專升本
              黑龍江專升本
              廣西專升本
              點擊篩選
              取消篩選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升本資訊 > 正文

              2017年云南省普通專升本《物理》考試大綱

              2021-07-27
              來源:專升本社區(qū)
              閱讀 1925
              導讀:2017年云南省普通專升本《物理》考試大綱

              一、考試內(nèi)容概述

               

              物理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定律及其基本應用方面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考試的內(nèi)容涵蓋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力學、熱學和電磁學三部分的有關(guān)概念和方法。

               

              二、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的考試方式。

               

              滿分:150分(單科成績)。

               

              考試時間:120分鐘。

               

              三、試題難易程度分布

               

              較易試題約占50%

               

              中等試題約占30%

               

              較難試題約占20%

               

              四、題型及題型分值分布

               

              單選題約占30%

               

              是非題約占10%

               

              填空與簡答題約占50%

               

              綜合計算題約占60%

               

              五、內(nèi)容比例

               

              第一部分力學(約占40%)

               

              1。質(zhì)點運動學約占5%

               

              2。質(zhì)點動力學約占10%

               

              3.動量和動量守恒定律約占5%

               

              4,功、能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約占10%

               

              5.剛體力學約占5%

               

              6.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約占5%

               

              第二部分熱學(約占20%)

               

              1.熱學的基本概念約占5%

               

              2.氣體分子熱運動速率和能量的統(tǒng)計分布約占5%

               

              3.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約占10%

               

              第三部分電磁學(約占40%)

               

              1.靜電場的基本規(guī)律約占10%

               

              2.導體周圍的靜電場和靜電場中的電介質(zhì)約占5%

               

              3.穩(wěn)恒電流和電路約占5%

               

              4.穩(wěn)恒電流的磁場約占10%

               

              5.電磁感應與暫態(tài)過程約占5%

               

              6.磁介質(zhì)、電磁場和電磁波基本知識約占5%

               

              六、參考教材

               

              梁紹榮等編著:《普通物理學》(第一分冊力學、第二分冊熱學、第三分冊電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七、考試內(nèi)容及要求

               

              力學

               

              第一章質(zhì)點運動學

               

              1.質(zhì)點、參考系和坐標系(理解)。

               

              2.質(zhì)點運動的描述(理解)。

               

              3.直線運動(掌握)。

               

              4.曲線運動圓周運動拋體運動(掌握)。

               

              5.相對運動(理解)。

               

              第二章質(zhì)點動力學

               

              1.牛頓運動三定律(掌握)。

               

              2.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掌握)。

               

              3.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掌握)。

               

              4.慣性參考系與力學相對性原理(理解)。

               

              5.直線加速平動參考系和勻角速轉(zhuǎn)動參考系中的慣性力(了解)。

               

              第三章動量和動量守恒定律

               

              1.質(zhì)點的動量定理(掌握)。

               

              2.質(zhì)點組的動量定理和質(zhì)心運動定理(理解)。

               

              3.動量守恒定律(掌握)。

               

              第四章功、能和機械能守恒定律1.功和功率(掌握)。2.動能定理(掌握)。3,物體系的勢能(理解)。4.機械能守恒定律(掌握)。5.碰撞(掌握)。

               

              第五章剛體力學角動量守恒定律1.剛體運動學(理解)。2。剛體定軸轉(zhuǎn)動的轉(zhuǎn)動定理(掌握)。3。力矩的功剛體的轉(zhuǎn)動動能(理解)。4.質(zhì)點、質(zhì)點組的角動量定理與角動量守恒定律(理解)。5.對軸的角動量守恒定律(掌握)。6.剛體的平衡(理解)。

               

              第六章機械振動1。簡諧振動(掌握)。2.同方向、同頻率簡諧振動的合成(理解)。3.阻尼振動受迫振動與共振(了解)。

               

              第七章機械波1.波的基本概念(掌握)。2.平面簡諧波的運動學方程(掌握)。3.波的疊加原理;波的干涉(理解)。4.駐波(了解)。

               

              第八章流體力學1.流體靜力學(理解)。2.理想流體的穩(wěn)定流動;連續(xù)原理(理解)。3.理想流體的伯努利方程及其應用(了解)。4.粘滯流體的運動(了解)。

               

              熱學

               

              第一章溫度1。平衡態(tài);狀態(tài)參量(理解)。2.溫度(理解)。3.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掌握)。

               

              第二章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概念1.物質(zhì)的微觀模型(了解)。2.理想氣體的壓強(理解)。3.溫度的微觀解釋(了解)。4.分子力(了解)。5.范德瓦爾斯氣體的壓強(了解)。第三章氣體分子熱運動速率和能量的統(tǒng)計分布律1.氣體分子的速率分布(掌握)。2.用分子射線實驗驗證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律(了解)。3.玻爾茲曼分布律;重力場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理解)。4.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掌握)。

               

              第四章氣體的輸運過程1.氣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掌握)。2.輸運過程的宏觀規(guī)律(理解)。3.輸運過程的微觀解釋(了解)。

               

              第五章熱力學第一定律1.熱力學過程(理解)。2.功;熱量(理解)。3.熱力學第一定律(掌握)。4.熱容量;焓(理解)。5.氣體的內(nèi)能;焦爾一湯姆遜實驗(理解)。6.熱力學第一定律對理想氣體的應用(掌握)。7.循環(huán)過程和卡諾循環(huán)(掌握)。

               

              第六章熱力學第二定律1.熱力學第二定律(掌握)。2.熱現(xiàn)象過程的不可逆性(了解)。3.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tǒng)計意義(了解)。4.卡諾循環(huán)(掌握)。5.熱力學溫標(理解)。

               

              電磁學

               

              第一章靜電場的基本規(guī)律1.庫侖定律;場強的定義;點電荷的電場;場強疊加原理(掌握)。

               

              2.電力線的性質(zhì)(理解)。

               

              3.高斯定理及其應用(掌握)。

               

              4.電位的定義;點電荷的電位;電位疊加原理的應用(掌

               

              握)。

               

              5.電位與場強的微分關(guān)系(理解)。

               

              第二章導體周圍的靜電場

               

              1.導體的靜電平衡條件與靜電平衡時的性質(zhì)(理解)。

               

              2.導體殼的靜電平衡性質(zhì)(理解)。

               

              3.平行板導體組的解題方法(掌握)。

               

              4.計算幾種典型的電容器的電容及電容器的靜電能(掌握)。

               

              第三章靜電場中的電介質(zhì)

               

              1.電介質(zhì)的微觀極化機制;極化強度的定義(了解)。

               

              2.電位移矢量的定義(理解)。

               

              3.有介質(zhì)存在時的高斯定理及其應用(掌握)。

               

              第四章穩(wěn)恒電流和電路

               

              1.電流的連續(xù)性方程與穩(wěn)恒電流條件(理解)。

               

              2.電阻的計算(掌握)。

               

              3.歐姆定律及其微分形式;焦爾定律(理解)。

               

              4.電流表、電壓表、歐姆表的原理及惠更斯電橋的原理(了解)。

               

              5.電源及電動勢的定義;一段含源電路的歐姆定律(了解)。

               

              6.基爾霍夫方程的應用(掌握)。

               

              第五章穩(wěn)恒電流的磁場

               

              1.磁感應強度的定義(理解)。

               

              2.畢奧一薩伐爾定律;載流直導線與圓線圈磁場的計算(掌握)。

               

              3.磁:感應線的性質(zhì);磁場的高斯定理;安培環(huán)路定理及其應用(掌握)。

               

              4。洛侖茲力;載流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的力(安培力)(掌握)。

               

              第六章電磁感應與暫態(tài)過程

               

              1.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及應用(掌握)。

               

              2.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電動勢)的方向(理解)。

               

              3.動生電動勢的計算;了解感生電動勢與感生(渦旋)電場的概念(掌握)。

               

              4.自感、互感及磁場能(掌握)。

               

              5.R&mdash;L電路及R&mdash;C電路的暫態(tài)過程(掌握)。

               

              第七章磁介質(zhì)

               

              1。磁感應強度M;磁場強度H的定義(理解)。

               

              2.順磁質(zhì)與抗磁質(zhì)的磁化機理(了解)。

               

              3。磁介質(zhì)存在時靜磁場的基本規(guī)律;有介質(zhì)存在時的安培環(huán)路定理(理解)。

               

              第八章電磁:場和電磁波

               

              1.位移電流的概念(了解)。

               

              2.麥克斯韋方程組(積分形式)及其物理意義(理解)。

               

              3.平面電磁波(了解)。

              留言咨詢
              * 姓名
              * 手機
              * 所在學校
              视频区中文字幕无码_亚洲欧美一区在线_国产精品久在线观看

                <span id="pxpdj"><ol id="pxpdj"><track id="pxpdj"></track></ol></span>
                  
                  <span id="pxpdj"></span>

                    <b id="pxpdj"><sub id="pxpdj"></sub></b>
                      <p id="pxpdj"></p>

                          <i id="pxpd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