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油層物理
?、?課程簡介
一、內容概述與要求
油層物理考試是為招收石油工程類專升本學生而實施的入學考試。參加油層物理考試的考生應理解或掌握儲層流體的組成及分類,儲層流體高壓物性參數(shù)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一次脫氣和多級脫氣的概念、特點,露點、泡點、臨界點、臨界凝析壓力/溫度的概念,單/雙/多組分烴類相圖的特征,儲層巖石物性參數(shù)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多相滲流時的界面現(xiàn)象、潤濕現(xiàn)象、毛管力現(xiàn)象、相對滲透率的相關概念、物理意義及表達式,毛管力曲線、相滲曲線的特征及應用。掌握或學會上述各部分的基礎理論、基本操作技能,注意各部分的知識結構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全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75 分鐘。
試卷包括填空題、判斷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計算題。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均要求直接寫出文字說明,計算題應根據(jù)題目要求寫出文字說明及演算步驟。
Ⅱ.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一、儲層流體的物理特性
1.知識范圍
(1) 儲層流體(油、氣、水)的組成及分類;
(2) 儲層流體(油、氣、水)高壓物性參數(shù)(即密度、溶解氣油比、體積系數(shù)、壓縮系數(shù)、偏差因子以及粘度)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
(3) 天然氣的組成與其物性參數(shù)之間的內涵關系;
(4) 地層水水型的判斷及其與含油氣之間的關系;
(5) 一次脫氣與多級脫氣的概念、特點及比較;
(6) 單/雙/多組分烴類相圖的特征,典型油氣藏烴類相圖的特征分析及應用。
2.考核要求
(1) 熟悉儲層流體的組成及分類,理解并掌握儲層流體高壓物性參數(shù)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
(2) 掌握一次脫氣和多級脫氣的概念、特點;
(3) 熟悉露點、泡點、臨界點、臨界凝析壓力/溫度的概念,掌握單/雙/多組分烴類相圖的特征;
(4) 能夠根據(jù)天然氣組成計算天然氣的物性參數(shù);
(5) 能夠根據(jù)地層水的化學組成判斷水型類別,并識別目的層是否含有油氣。
二、儲層巖石的物理特性
1.知識范圍
(1) 粒度組成和比面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膠結物中的敏感性礦物及砂巖膠結類型;
(2) 儲層巖石物性參數(shù):孔隙度、飽和度、滲透率、壓縮系數(shù)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類型、表達式及其應用;
(3) 原油地質儲量的計算;
(4) 彈性采油量的計算。
2.考核要求
(1) 掌握儲層巖石物性參數(shù)(粒度組成、比面、孔隙度、飽和度、滲透率、壓縮系數(shù))的概念、物理符號、物理意義、表達式及應用;
(2) 掌握儲層巖石膠結類型及膠結物中的敏感性礦物;
(3) 能夠根據(jù)流體及巖石物性參數(shù)計算地質儲量、彈性采油量。
三、儲層巖石中多相流體的滲流特性
1.知識范圍
(1) 界面張力的概念、影響因素及其應用,界面吸附的概念;
(2) 潤濕性的概念、影響因素及其應用,潤濕角的概念及其與潤濕性的關系,潤濕反轉、潤濕滯后的概念及其應用;
(3) 毛細管壓力的概念、毛細管中的各種阻力效應(賈敏效應),巖石毛細管壓力曲線的特征及其應用;
(4) 有效滲透率和相對滲透率的概念,相對滲透率曲線的特征、應用。
2.考核要求
(1) 掌握界面張力、界面吸附、潤濕性、潤濕角、潤濕反轉、潤濕滯后的概念;
(2) 能夠繪制潤濕角,并能夠依據(jù)潤濕角的大小判斷巖石潤濕性;
(3) 掌握毛細管壓力的概念及表達式,掌握賈敏效應的概念及應用;
(4) 掌握毛管力曲線、相滲曲線的特征;
(5) 能夠從毛管力曲線上找出特征參數(shù),并根據(jù)毛管力曲線形態(tài)判斷儲集空間吼道半徑及其分選性。
第二部分:石油地質基礎
?、?課程簡介
一、內容概述與要求
石油地質基礎考試是為招收石油工程類專升本學生而實施的入學考試。參加石油地質基礎考試的考生應理解或掌握地質基礎和石油與天然氣、油氣成藏等領域的內容、發(fā)展和任務,掌握地球及地質作用、地層、礦物與巖石、沉積相基本概念及理論,礦物、巖石的鑒定技能基本操作,掌握上述各部分的基礎理論、基本操作技能,注意各部分的知識結構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全卷滿分為 150 分,考試時間為 75 分鐘。
試卷包括填空題、單選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填空題要求直接填寫結果,選擇題分為四選一型的單項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均要求直接寫出文字說明。
填空題、單選題分值合計 70 分,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分值合計 60 分,論述題分值合計20 分。
Ⅱ.知識點與考核要求
一、地球概況
1. 知識范圍
(1) 地球的表面形態(tài);
(2) 地球的物理性質及其應用;
(3) 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
2. 考核要求
(1) 掌握地質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 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
(3) 理解地球的物理性質及其應用。
二、地質作用
1. 知識范圍
(1) 地質作用的概念;
(2) 內動力地質作用的概念與分類;
(3) 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概念與分類。
2. 考核要求
(1) 掌握地質作用的概念;
(2) 掌握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概念與分類。
三、礦物
1. 知識范圍
(1) 礦物的概念;
(2) 礦物單體和集合體的形態(tài);
(3) 礦物的光學和力學等物理性質;
(4) 礦物的分類;
(5) 掌握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征。
2. 考核要求
(1) 掌握和理解礦物的概念;
(2) 理解悉礦物單體和集合體的形態(tài);
(3) 掌握和理解礦物的光學和力學等物理性質;
(4) 理解礦物的分類;
(5) 理解和分析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征。
四、巖石
1. 知識范圍
(1) 三大類巖石的概念(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
(2) 三大類巖石的分類(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
(3) 三大類巖石的特征(結構特征、構造特征);
(4) 三大類巖石的轉換關系。
2. 考核要求
(1) 了解巖漿巖、變質巖的特征;
(2) 掌握沉積巖的概念、分類及沉積特征;
(3) 掌握巖漿巖、變質巖的概念;
(4) 掌握三大類巖石的轉換的關系。
五、地層
1. 知識范圍
(1) 地質年代單位、地層單位概念;
(2) 地層接觸關系(整合接觸、不整合接觸);
(3) 巖層產(chǎn)狀三要素。
2. 考核要求
(1) 掌握地質年代單位、地層單位概念;
(2) 掌握地層接觸關系、巖層產(chǎn)狀三要素。
六、沉積相
1. 知識范圍
(1) 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概念;
(2) 沉積相分類;
(3) 各類沉積相的沉積環(huán)境及其沉積特征;
(4) 各類沉積相的亞、微相劃分及沉積特征。
2. 考核要求
(1) 能夠闡述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的概念及關系;
(2) 掌握沉積相的分類及其與油氣的關系;
(3) 掌握每種沉積相類型的亞、微相劃分及沉積特征。